谷雨网络

互联网智能营销综合服务商

微信扫码添加客服

李彦宏首提AI内化:2025百度世界大会,让我们看到了AI落地的中国样本!

看不见的AI,看得见的回报:解读百度世界大会的生产力密码。11月13日召开的百度世界大会上,当创始人李彦宏喊出“AI内化,让智能成为生产力”这句话时,一个新的商业时代正在加速到来。

看不见的AI,看得见的回报:解读百度世界大会的生产力密码。

11月13日召开的百度世界大会上,当创始人李彦宏喊出“AI内化,让智能成为生产力”这句话时,一个新的商业时代正在加速到来。

过去三年,企业对AI的认知停留在工具试用层面:用大模型写文案、用AI客服省人力、用算法优化推荐。

但2025年的今天,AI正从外部工具进化为企业原生能力——它不再是降本增效的辅助,而是驱动增长、重构流程、甚至定义商业模式的第二生产力引擎。

这场变革的核心,是AI的内化:企业不再满足于调用API,而是将AI能力深度融入业务流程,让智能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。

而这一趋势,正在2025年被反复验证。

 


  • 技术突破:从能用到好用,AI的生产力质变

2025年的AI技术,已经跨过参数竞赛的初级阶段,进入场景适配的深水区。
大模型的全模态进化,让AI从单一技能升级为综合能力。
百度文心大模型5.0在世界大会上亮相,其原生全模态统一建模技术支持文本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的输入-输出闭环——用户输入一段文字,它能生成配套的产品演示视频;上传一张产品图,它能自动生成多语言营销文案。

更关键的是,其40余项权威基准测试中,

语言与多模态理解能力已与Gemini-2.5-Pro、GPT-5-High持平。

这意味着,大模型不再是偏科生,而是能覆盖企业从内容生产到客户交互的全场景需求。

具身智能的工业落地,则让AI从虚拟世界走进物理场景。

2025乌镇峰会上,银河通用Galbot机器人搭载GroceryVLA端到端具身大模型,在智慧零售场景中实现95%的抓取成功率——它能自动识别货架上的商品,根据订单需求完成取货-分拣-打包全流程;

尚元智行的L4级无人驾驶物流车T300,已在多个园区实现夜间运输、白天配送的商业化运营。

这些案例证明,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,而是能直接参与生产、物流、服务的数字员工。

AI芯片的成本革命,则为内化提供了算力底座。

百度新一代昆仑芯M100(2026年上市)针对大规模推理优化,M300(2027年上市)支持超大规模多模态训练,配合天池512超节点(单节点可完成万亿参数模型训练),将AI算力成本降低至企业可承受的范围。

英伟达与三星合作的AI工厂,更将算力从云端数据中心延伸到生产车间——通过GPU与半导体制造工艺的结合,工业自动化中的质量检测效率提升60%,能耗降低30%。


  • 应用场景:从单点优化到全链路重构,AI商业价值爆发

当技术突破与场景需求碰撞,AI正在从单点工具升级为全链路解决方案,其商业价值正以指数级释放。
AI搜索优化(GEO),正在成为企业流量增长的核心引擎。IDC数据显示,2025年中国GEO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67%;

Gartner预测,到2026年50%的搜索引擎流量将被AI搜索替代。

餐饮企业通过其AI搜索优化服务,核心关键词TOP3覆盖率从21%提升至

79%,线上预约量增长135%。

其核心逻辑是:AI不仅能生成内容,更能理解用户意图——通过多模态语义识别与动态知识图谱,将企业信息精准匹配到用户的搜索场景中,实现内容-流量-转化的闭环。

AI智能体(Agent),正在重构企业的工作流程。2025年被称为AI智能体元年,Gartner预测,企业软件中整合自主型AI的比例将从2024年的不足1%跃升至2028年的33%。

金蝶推出的小KAI产品,聚合了近20个智能体,覆盖营销、供应链、人力资源等领域:

毛利分析智能体能将产品盈亏分析从3天压缩至10分钟;

呆滞料智能体能提前90天识别库存风险;

报价智能体将选配报价从数小时压缩至3分钟。

这些智能体不是替代人,而是增强人——它们将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,专注于战略决策与创新。

AI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,正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。在医疗领域,科大讯飞晓医APP下载量超2600万,成为AI家庭医生——它能根据用户症状生成初步诊断建议,对接全国2000余家医院的挂号系统;

在能源领域,艾草Ai与钉钉合作的能源AI一站式解决方案,通过灵枢台平台实现数据对接与智能体编排,推动能源企业从设备监控升级为智能运维。

这些案例证明,AI的价值不在于通用能力,而在于垂直场景的深度适配——只有与行业知识、业务流程结合,才能真正创造商业价值。


  • 企业策略:从试用到内化,AI的落地关键

2025年的企业AI战略,正在从被动试用转向主动内化。

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提出内化AI能力的三个方向:代替重复性劳动、生产力无限供给、超越人类认知。这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。

 

第一步:从单点工具到流程嵌入。企业需要将AI能力深度融入核心业务流程,而不是为AI而AI。

例如,百度慧播星数字人在双11期间服务83%的开播主播,不是因为数字人新鲜,而是因为它能实时互动+情绪表达,将直播间转化率提升91%;

阿里千问项目全面对标ChatGPT,不是为了做一个聊天软件,而是通过Qwen的开源技术优势,构建C端AI助手+B端企业服务的生态闭环。

第二步:从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。AI的落地必须以业务价值为核心,而不是技术参数。AI搜索优化服务的核心不是生成多少内容,而是提升多少流量转化;

企业需要建立业务-技术的协同机制,让AI团队深入理解业务需求,而不是闭门造车。

 


第三步:从单一应用到生态构建。AI的内化不是买一个软件,而是构建一个生态。

百度文库、网盘的海外版Oreate用户超120万,秒哒海外版MeDo登顶Product Hunt,其背后是技术-产品-用户的生态协同;

阿里启动千问项目,核心是通过Qwen的开源生态,吸引开发者共建AI助手+垂直应用的生态。

企业需要开放API、共享数据,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AI生态,才能实现1+1>2的价值。


  • 未来趋势:人机协同,AI的终极形态

尽管AI的能力在快速进化,但2025年的行业共识是:AI不是替代人,而是增强人。
Gartner预警,40%的Agent项目将因选型失误陷入停滞,核心原因是过度追求自主,忽视人机协同。

OpenAI在发布ChatGPT Agent后,随即推出多项安全措施,限制高风险任务的自主执行;

 


科大讯飞的星火行业分析师,通过行业数据适配+答案溯源机制,将幻觉问题降低至0.3%。

这些案例证明,AI的自主性需要与人类监督结合——企业需要建立AI决策-人类审核的双机制,确保AI的输出符合业务规则与伦理要求。

更关键的是,AI的价值在于释放人的创造力。当AI代替了重复劳动,员工可以专注于战略思考、创新设计、情感交互等AI无法替代的领域。


 


例如,在金融领域,AI智能体可以完成信贷风控扫描+KYC审核,但最终的授信决策仍需要人类分析师的判断;

在影视领域,可灵AI将制作成本降低至传统方法的1/10,但创意策划、剧本创作仍需要人类的情感与审美。

2025年的AI,正在从技术变量转变为企业生产力的核心变量。对于企业而言,AI不是可选项,而是必选项——但关键不是用不用AI,而是如何让AI成为企业的原生能力。


当百度的文心大模型5.0开始理解多模态需求,当阿里的千问项目准备对标ChatGPT,当具身智能机器人走进工厂车间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企业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——第一次是机械化,第二次是智能化。

对于企业而言,现在需要做的,不是等待AI成熟,而是主动内化AI能力——将AI从外部工具变为内部引擎,让智能成为企业的生产力基因。

因为,未来的企业竞争,本质上是AI内化能力的竞争。

AI不是未来,而是现在;不是工具,而是生产力。

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,或许就藏在AI内化的每一步里。